艾灸问题解答*免费配穴指导,有任何关于艾灸方面的问题可联系。微信: aijiutop1 (←长按复制)

当前位置:艾灸TOP网 > 艾灸产品 > 艾灸书籍 >

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艾灸取穴

来源: 艾灸书籍 176 ℃ 作者:大圣

文章摘要:

选穴原则是指选取输穴的基本法则,它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一般有近部取穴、循经取穴、辨证选穴和经验取穴四种选穴方法。

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七、艾灸取穴
艾灸治疗是通过艾灸一定的腧穴来完成的。作为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与坏。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之-。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适当地选取腧穴。人体有361个经穴,以及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其特性,主治功能也不尽相同。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是以脏缩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依据,并根据不同证候来选取不同的腧穴。
(一)灸疗的取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指选取输穴的基本法则,它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一般有近部取穴、循经取穴、辨证选穴和经验取穴四种选穴方法。
1.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取六原则是根据输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应用范图广泛,可分为两类:局部近取和邻近取穴。
(1)局部近取局部近取的选穴原则即围绕病痛所在的肢体、脏腑、组织、器官就近取穴。这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一作用,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例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迎香,面據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此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作为选穴的主要依据。
(2)邻近选穴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圈内选穴。这种取穴方法多用于治疗受病的脏膽、五官、肢体在体表部位明显的症状。例如,目疾、耳病取风池,牙痛取太阳或上关,鼻病取上星或通天,胃病取上腹部经穴,肝胆取胁助间经穴,大小肠病取脐問圖经穴等。此法主要是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
2.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是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穴,又称远道取穴。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灵枢.始终》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特别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治疗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症。循经远取可分为本经取穴和异经取六两类。
(1)本经取穴本经取穴是当本经所属脏腑及经脉发生病变时,就在该经上取有关穴位进行治疗。例如:肺病取肺经上的太渊、列缺;胃病取胃经上的足三里、内庭;心病取心经上的神门;肝病取肝经上的太冲等。;
(2)异经取穴异经取六在治疗铺综复杂的病例中,应用较多。病理变化是复杂多变的,经络与脏腑之间、脏腑与脏腑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单-一从本经取穴来进行治疗,就显得不够,必须统筹兼顾、辨证取穴。例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往往呈现肺、脾、肾三脏同病的证候,处方中常常选用三经以上的穴位来治疗:常见的唆嗽虽属肺病,取本经的列缺、太渊是必需的,但如果属于木火刑金,肺气不降引起的咳嗽时,则要同时加取行间或太冲以清降肝火,使肺不受侮则咳嗽可平。
近部取穴和循经远取都是以病痛部位作为依据的分部选穴法。临床应用时,既可以按照经络的联系选取+四经穴,也可以根据各种阳性反应点选取经外奇穴或阿是穴。
3.辩证取穴
辨证取穴又叫随证取穴,是针对某些全身性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腧穴。临床上有许多病症,如发热、昏迷、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高血压、月经不调等属于全身性病症,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分部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妇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例如,月经不调,着因脾气虚弱引起者,归属脾经,在脾经、任脉选穴: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又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在心、肾两经选穴:若属肝胃不和者,归肝、胃两经。就在肝、胃两经选穴:若属心胆气虚者,又归心、胆两经,在心、胆两经选穴。
痛点选穴,也属于辨证取穴的范畴。当人体因某些原因而使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坏时,在体表就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异常现象。如压痛、敏感点、肿胀、硬结等。如果能对这些地方进行灸疗,效果也比较理想。
有些输穴对某一-方面的病症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属筋病的筋骨酸痛取阳陵穴,属气病的胸闷、气促取膻中穴,属血病的贫血、慢性出血等取既俞。这些也属于辨证取穴。
4.经验取穴
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经验取穴法是临床常见的取穴法之一,因为某些穴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确实显示出有主治某些病症的特殊作用。例如,发热者选大椎成曲池,痰多者选丰隆或中院,贫血者选瞩俞或足三里,低血压者选内关等均是。这种选穴法都是长期临床经验的结品,疗效较高。
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中既可单独使用,也常常配合应用。如治疗哮喘实证,可取盟中,中府、尺泽、列缺,取中府为近部取穴,取尺泽、列缺为循经远取,取膻中为辨证取穴。(二)主穴
主穴是在治疗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穴位。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穴位选取应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对于主要病症以及病症主要方面的治疗都应选取主穴。现将艾灸时常用的主穴简介如下。
1.大椎
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手足三阳经之会,有圆表屏风之功。现代研究发现,灸小白嚴大椎大,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其免疫功能。主治外感病症、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痧、痤疮等症。如体虚易感冒或哮喘,可每年夏天隔娄灸10~20次,古人以年龄为壮,或艾条灸20分钟。还可用瘢痕免。
艾灸取穴
2.中脘
位于上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是胃之蕁穴,八会穴之腑会,与小肠、三焦、胃、肺、肝、任脉等六经均有关系,有中院为上纪之说。为强壮要六,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循经》云:”-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主暴亡诸阳欲脱之疾。-般可着肤灸7-15壮,或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
3.神阙
神图穴位于当脐正中处。为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益气,朴肾健牌的功效。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指出:“依法需然,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署不侵,身体开键,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歉、风瘫、形惫体乏、便秘、脱肛等症。灸7-15社,灸时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注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艾灸此穴选冬季为宜。
4.关元
关元,在腹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图观》云:“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扁静心书》云:“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署。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灸脐下二百壮;六十,可一年一负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据研究,艾灸小鼠关元六,能延长接种HAC癇细胞小鼠的存活期。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等症。着肤灸,每次7~15壮,或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日1次。
5.命门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蕴藏先天之气,集中体现肾的功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具有补肾壮阳之功。据对动物“阳虚"模型研究,艾灸后有增加体重,提高耐冻能力,促进细胞DNA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着肤灸3~5壮,或隔姜灸。
6.膏肓
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各急千金要方》云:“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常灸膏育穴,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艾条温和灸15-30分钟。着肤灸7~15壮。
7.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嵴外1横指处。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
可改善人的免校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痛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等症。用艾条温和灸着肤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一20分钟。
8.涌泉
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是全身瑜穴的最下部,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此六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负此穴,可起到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等症。-般可用着肤灸3-7壮。(三)配穴方法
配穴,就是在选六的基础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作用类似的输穴配伍应用。其目的在于加强输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具体配穴方法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输穴。
1.按部配穴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定部位进行配穴的种形式,具体可分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以及三部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最广。“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将(灵枢.始终》所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胸”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就成为上下配穴。例如,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子官脱重,上取百会,下配气海等。
(2)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输六相互配伍的方法。《内经》中称“偶刺”。例如,迎风流泪者,前取晴明、承位,后配风池、翳明:咳嗽、气响者,前取天突、膻中,后配肺俞、定喘:胃腕疼痛者,前取中腕、梁门,后配胃俞、筋缩:脊柱强痛者,前取水沟、阴交,后配脊中、身柱:肛门脱出者,前取C海、关元,后配长强、次修,中风失语者,前取康泉、承浆,后配风府、哑门。凡此种种,均属于前后配穴法。
(3)左右配穴法人体+二经脉的循行是左右对称的,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故《索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提出了“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左右配穴方法。与《灵枢.官针》所记“巨刺”、“缪刺”相类似,所以又称“交经缪制法”。
经络在人体呈左右对称分布。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如果一侧虔而不足,另一侧就显得实而有余。反之,如果一一侧实而有余,另一侧就显得虛而不足,另一侧就显得虛而不足。这就可以用左右配穴祛来补虚泻实。窦杰在《针经指南》中云:“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群取。”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右交叉取(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也可以左右对称取(左右同取)。此法对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扭伤以及面痛、半身不遂常有独到之处。左右交叉配穴,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如左侧面瘴,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右侧偏头痛,取同侧太阳、头维,配左侧外关、足临泣。左右对称配穴法多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如胃痛取双侧梁门、足三里,咳喘取双侧肺俞、膏育等。
(4)三部配穴法三部配穴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在临床应用中极为广泛。例如,眼病以局部的晴明,邻近的风池,远位的光明相配;失语以额下的廉泉,项部的哑门,上肢的通里相配:肩周炎以局部的肩髒,邻近的曲他,远位的阳陵泉相配:肝病以肝区的期门,背部的肝俞,远端的太冲相配:胃病以腹部的中號、梁门,背部的胃俞,四肢的内关、足三里相配等。
2.按经配穴
按经配穴即按照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常见的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六法、同名经配六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等五种方法。
(1)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是指当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法则,选取本脏腾、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例如少阳头痛,以率谷、风池、足临粒、足旁阴相配:肺病咳嗽,以中府、列缺、太渊、尺泽相配等。
(2)表里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是根据《索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也即《难经.六十七难》所言“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理论,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而制定的配穴方法。具体方法是某--脏腾、经脉有病,除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穴。《灵枢.五邪》所记“邪在肾则病痛..之桶泉、昆仑。”是病邪在肾,以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腧穴配伍应用的实例。又如,心绞痛以内关配外关(可采取透穴形式).肝病以期门、太冲配阳陵泉,胃痛以梁门、足三里配公孙,遗尿以委中、肾俞配太溪等。
(3)同名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經“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用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配穴方法。例如,牙痛、面瘫、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偏头痛、胸胁痛取手少阳经的支沟,配足少阳经的阳陵泉;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4)子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是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并参照六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而制定的配穴方法。例如,虚劳咳嗽症见体弱贏瘦者,除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及肺的背俞穴外,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经"的原理,另配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六及背俞穴,如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以培土生金:著伴有阴虚火旺者,则根钢“金生水”、“实则冯其子经”的原理,另配以足少阴肾经的太溪、复溜、照海、涌泉等穴,以滋阴降火、补水润肺。
(5)交会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是指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病症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用此法进行配穴。
例如,前额和偏头部位有胃经与胆经交会,那么偏正头痛可取头维、阳白、率谷、解溪、足临位;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和妇科病,多与任脉、神脉以及足三阴经病理变化相关,故常取气海、关元、中极配太冲、太溪、三阴交:髀枢部有足太阳、足少阳交会,故髀枢部疼痛可取环跳配秩边、承扶、阳陵泉、承山治之。

相关内容推荐

与”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艾灸取穴“相关图片

推荐阅读
传统中医艾灸学有哪些书籍

传统中医艾灸学有哪些书籍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第四章第二节:葛洪灸法理论

第四章第二节:葛洪灸法理论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与”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艾灸取穴“相关文章

百科 艾草 技术 培训 加盟 穴位 资讯 学习 产品 图片 专题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1105587936,我们会在36小时内删除。特别声明: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提醒:本站由于资料众多,难免有部分资料出错或者表述未清楚,感谢各位专家指导,本站将继续努力!

Copyright © 2018-2023 艾灸TOP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