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问题解答*免费配穴指导,有任何关于艾灸方面的问题可联系。微信: aijiutop1 (←长按复制)

当前位置:艾灸TOP网 > 艾灸产品 > 艾灸书籍 >

中篇第一章:经络腧穴各论足少阳胆经

来源: 艾灸书籍 120 ℃ 作者:大圣

文章摘要: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胆经。本经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个腧穴。

中篇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各论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晚(瞳子體),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
盐部入胸过腦,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健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晚处后向下经规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F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踩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
足少阳胆经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路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頜痛,目外敗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
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足少阳胆经见图2-3-11。
(1)瞳子髁交会穴之--,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释名]骨之郗为“修”;穴当“瞳子”外方,眶骨外凹陷中,故名。[定位I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功效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晴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2)听会
[释名]耳主“听”;“会”者能也。本穴在耳前主治听觉功能减退,故名。[定位1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领骨课突的后缘,张口有回陷处。[功效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白,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密,配年门、听宫治下领关节炎。[灸法]①《铜入》;灸五壮至三七壮,十日后,依前再报灸。②《甲Z):宜负三壮。
(3)上关交会穴之一,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释名]“关"指机关。穴住下领关节前上方,牙关是开阖之机关,父与下关相对,故名。[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额骨弓的上缘凹陷处。
[功效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剪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痢,瘛疯。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灸祛]①《铜人》:灸七壮。②《明堂》:日灸七壮。至二百壮。③《下经》:灸+二壮。④《素注》;灸三壮。⑤《甲乙》:宜灸三壮。
(4)额厌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释名]“额"为点头:“厌”有抑制之意,此六可治肝阳上道之频频头摇或点头,故名。[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E1/4与下3/4交点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眼痛,齿痛,耳鸣,惊痢。
[配伍]配最頏粭偏尖痛,透忌顔、懸厘、配外美、凡池治眩暈。
(5)愚顔交会穴之--.手足少、旧明之会。
[釋名1此穴位于失顔兩側.上不及前爰隊,下不及耳根,如悉挂其娃,故名。[定位1在尖部鬟友上,当尖維与曲鬢弧形連伐的中点処。[功效主治]偏尖痛,面帥,目外豼痛,歯痛。
[配伍]配頷灰洽偏尖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尖痛。
(6)戀厘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阻、阻明之会。
[釋名]"厘"是浴理、汀正之意,此穴悲于美部兩側,有鎮尖痛、止眩暈的作用.故名。[定位]在尖部變爰上,当尖維与曲髪弧形達我的上3/4与下1/4交点趾。[功效主治]偏尖痛,面肺,目外眦痛.耳噂,上皆痛。l配伍1配鳩尾洽熱病偏尖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癲埔。(7)曲鬢交会穴之--,足少旧、大B之会。l釋名]穴在爨友的弯曲処,故名。
l定位]在尖部,当耳前製角笈除后像的垂銭与耳尖水平銭交点処。
l功效主治1偏失痛,領頬呻,牙美緊困,呟吐,歯痛,目赤帥痛.項彊不得願。[配伍]配閃池、太冲洽目赤狆痛,配下美、合谷、太神咎尖痛、口噤不幵。
(8)率谷交会穴之--.足太旧、少旧之会。
[釋名]“率”,循也;山同之凹陷処カ“谷"。取穴当循接耳上入岌隊1.5寸的凹陥処,穴在天盖骨(頂骨)、頬額骨(顳骨)、鬢蝶骨(蝶骨大翼)三骨交接之凹陷妊,故名。
[定位]在美部,当耳尖直上人岌隊1.5寸,角か宜上方。[功效主治]美痛,眩暈,区吐,小儿凉凩。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僚凩、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洽流行性腮腺炎。
l灸法]①《恫人》:灸三壮。②《甲乙》:宜灸三壮。
(9)天冲交会穴之--.足太、少旧之会。
[釋名]天指尖,因垓穴主治美痛凡病,反張悲哭,状与夭相冲,故名。[定位]在尖部,当耳根后鐐宜上人友隊2寸,率谷后0.5寸。[功效主治l尖痛,歩赧狆痛,癬痢,凉恐,麥气。l配伍]配目密、夙池袙尖痛。
(10)浮白交会穴之一.足太旧、少旧之会。
[釋名]“艀"指上部;“白"指明而呈見。因其部位高而昼見,故名。
[定位1在尖部。当耳肩乳突的后上方.夭神与完骨的弧形達銭的中1/3与上1/3交点趾。
[功效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癭气,臂痛不举,足楼不行。[配伍I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泰肿痛,配听会、中诸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11)头窍阴交会穴之--.足太阳、少阳之会。[释名]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少阳之会。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闻治头痛,配只支沟、大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12)完骨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少阳之会。
[释名]“完骨”,即耳后之高骨,现称乳突。穴在其后下方,故名。[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病,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癜疾佣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重。.
(13)本神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I穴居头部神庭穴之旁,内应脑。脑者,人之本,穴为治神志病要穴,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癲痫,小儿惊风,颈項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肉会、天柱治小儿惊病,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14)阳白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白“有光明之意,正阳化气显现于天庭之间,且两眉之上首当天阳之气,其处光润明洁,故名。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省目。
[配伍]配太阳、晴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脸下垂。[灸法]①《铜人》:灸三壮。②《甲乙》:宜负三壮。
(15)头临泣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释名]目者,泣之所出,大临其上,善治目疾,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痈,热病。[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
昏迷、癫癇,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16)目窗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穴在眼目直上,列于顶颐两旁与目相通,犹如室之天窗,且主治目不明之目疾,故名。[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病。[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17)正营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正"有遇,怡巧之意:“营”有布、集之意。穴在足少阳头部五大之正中,为足少阳、阳维两脉之气所营结处,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功效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18)承灵交会穴之--,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承’。指受,穴当头顶:“灵"指神灵,头为元神之所,承受神灵而主治头部病症,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功效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室,多涕。[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19)脑空交会穴之--,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空”有凹陷之意:穴当脑户旁,枕骨外下凹陷,内应脑,故名。[定位1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緣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功效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痈,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在痢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20)风池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
[释名]穴在项旁陷处如“池”;风邪易入,主治切“风”病,故名。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灸法]①《铜人》:灸三壮。②《甲乙》: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
(21)肩井交会穴之--,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释名]位于肩上陪中,故名。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功效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項强痛,乳痈,中风,稟痧,难产,诸虚百损。[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灸法1①《甲乙》:灸五壮。②《明堂》:不宜灸,日灸七壮。至二百壮。③《素注》:灸三壮。
(22)渊腋
[释名]“渊”指深,因穴深藏腋窝之下,放名。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助间隙中。[功效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朐胁痛、励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瞞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23)辄筋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少阳之会。
[释名]指穴在肋间隙而言。“辄”,亦称车耳,其形弯曲,与人肋骨相似:“筋”,筋肉。穴在第4肋间院筋肉中,故名。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助间隙中。[功效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嘀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24)日月胆之募穴;交会穴之-,足太阴、少阳之会。[释名]穴属胆募,胆主决断,务求其明,明字分“日”、“月”。故名。[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效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疽。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壚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灸法]《甲乙》:宜灸五壮。
(25)京门肾之募穴。
[释名]“京"指京都,意指重要:“门”指门户。大为肾之募,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要穴,故名。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功效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灸法]①《铜人》:灸三壮。②《甲乙》:宜灸三壮。
(26)带脉交会穴之-,足少阳、带脉~经之会。
[释名]因穴居季胁,为带脉经气所过处,故名。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助骨游离蹦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功效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E关元、气游、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醪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醪,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灸法1①《铜人》:灸五壮。②《明堂》:负七壮。③《甲乙》:宜灸五壮。
(27)五枢交会穴之--,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释名]“五”通“午”。有纵横交错之意:“枢"指枢纽,转枢之意。此处经脉纵横交错,大居髋部转枢之处,故名。
[定位]在侧股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F3寸处。
[功效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配伍]五权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官全切术针麻。
(28)维道交会穴之--,足少阳、带脉之会。
[释名]“维”有联之意:“道"即路。六为胆经与带脉交会处,为维系诸经之要道,故名。[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功效主治]腰胯痛,少腹補,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游、足三里、三阴交治气生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29)居醪交会穴之一,阳跷、足少阳之会。
[释名]“居”指居处:“缪”指骨隙,又为髂部之别名。大在管关节部,是处凹陷,故名。[定位]在髖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功效主治]腰腿痹痛,罐疾,足痿,灿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疾、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负法]①《铜人》:灸三壮。②《甲乙》:宜灸三壮。
(30)环跳交会穴之一,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释名]“环”指环曲:“跳”指眺跃。穴当牌枢,人忠服部风痹则不能伸屈跳跃,针此疾去,可使其人跳跃如常:又取穴时,领屈滕屈髋呈环曲,如跳跃状,故名。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主治]腰朐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瘙痹,遍身风癌,闪挫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猪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修、风市、中卖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髒关,伏兔、风市、毯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菱缩、卒中半身不遵。
[灸法]①《铜人》:负无十壮。②{索往》:灸三壮。③《甲乙》:宜灸五十壮。
(31)风市
[释名]“t”有集结之就。该穴为快风之要穴,主治下肢风痹不仁。偏风半身不遂,浑身瘙痒麻痹诸般风症。故名。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瞩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功效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癢痹,麻木,遍身瀘痒,脚气。
[配伍]配风他、大紓,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17椎治中心型类风湿。[灸法]《甲乙》:宜灸三壮。
(32)中渎
[释名]狭窄的水道为“读”。穴住股外侧中筋间凹陷如沟读。
[定位1]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胭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功效主治]下肢接痹,麻术。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捕痪及小儿麻痹症。
(33)膝阳关
[释名]位于膝关节外侧,故名阳关。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功效主治]膝號肿痛,胸筋來急,小腿麻术。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34)阳陵泉五输穴之一,本经合穴,五行属土;八会穴之--,筋会。[释名]外侧为“阳”;高起为“陵”;“泉”指凹陷。大在膝下外侧脖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故名。
[定位I在小睡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矮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I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結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脯。
[灸法1①《铜人》:负七壮至七七壮。②《素注》:灸三壮。③《明下》:负一批。④《甲乙》;宜灸三壮。
(35)阳交阳维脉郄穴。
[释名1穴为足少阳胆与阳维之交会穴,故名。[定位I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功效主治1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癱疾,瘦寂,膝股痛,下肢疫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央脊穴治带状疱修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
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遵之下肢嫌痰、小儿麻痹症。
(36)外丘足少阳经之郄穴。
[释名]隆起为丘,穴当小腿外侧,肌肉隆起处,故名外丘。[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瘦痹,微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病,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楼、痹、瘫,配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37)光明本经络穴。
[释名]本穴主治目疾,有开光复明之功,故名。[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功效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1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晴明、行闻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38)阳辅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五行属火。
[释名]外为“阳”;古称腓骨为“外辅骨”。穴在腓骨前缘,故名阳辅。[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功效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檁痧,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I配飞扬、金门治下肢瘙痹瘫之足内翻畸形。
(39)悬钟八会穴之一,髓会悬钟;足三阳络。
[释名]穴当足踝上3寸,昔时常有小儿此处悬带响铃似钟而得名。[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功效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助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偶、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灸法1①《铜人》:灸三壮。②《指微论》:灸七壮,或三壮。③《甲乙》:宜灸五壮。
(40)丘墟本经原穴。
[释名]高处称“丘”;大丘称“墟”。此指外踝而言,穴在其前下,故名。[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功效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接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嫌。
[配伍I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淡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灸法]①《铜人》:灸三壮。②《甲乙》:宜灸三壮。
(41)足临泣五输穴之一,本经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释名]穴为足少阳之输,属木,应肝,其气上通于目,主治目疾。与头临泣相对,故名。[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耻伸肌健的外侧凹陷处。[功效主治]头痛,目外臘痛,目眩,乳痈,癘病,胁助痛,疟疾,中风偏痛,痹痛不仁,足附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灸祛]《甲乙》:宜灸三壮。
(42)地五会
[释名]此穴能治足病五趾不能着地。以使五趾着地,站立平稳,故名地五会。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第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功效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灸法]《甲乙》:禁灸,灸之令人赢瘦,不出三年卒。
(43)侠溪五输穴之--,本经荥穴;五行属水。
[释名]“侠"通“挟”,“溪”指沟陷。穴处第4、第5趾继间的沟陷中,故名。[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第5趾间,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摘,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44)足窍阴五输穴之-,本经井穴;五行属金。
[驊名]“窍"指关旁:“阴”指足厥阴。穴在足第4趾端,为少阳经之井,喻为交会足厥阴之关窍,故名。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袍、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惠,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教中风昏迷。

相关内容推荐

与”中篇第一章:经络腧穴各论足少阳胆经“相关图片

推荐阅读
传统中医艾灸学有哪些书籍

传统中医艾灸学有哪些书籍

艾灸历经中日韩等國家老百姓的应用,和长期的考验,假如确实沒有实际效果。艾灸新手入门,找一些艾灸的有关材料看一看,学习培训完对亲人健康保健也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第四章第二节:葛洪灸法理论

第四章第二节:葛洪灸法理论

葛氏隔物灸对后世灸法影响很大,隔物的品种不断扩展,治疗病种日益广泛,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且施灸时火力温和,没有灼痛,患者易于接受,现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与”中篇第一章:经络腧穴各论足少阳胆经“相关文章

百科 艾草 技术 培训 加盟 穴位 资讯 学习 产品 图片 专题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1105587936,我们会在36小时内删除。特别声明: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提醒:本站由于资料众多,难免有部分资料出错或者表述未清楚,感谢各位专家指导,本站将继续努力!

Copyright © 2018-2023 艾灸TOP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