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问题解答*免费配穴指导,有任何关于艾灸方面的问题可联系。微信: aijiutop1 (←长按复制)

当前位置:艾灸TOP网 > 艾灸图片 > 艾灸穴位图 >

督脉穴位

来源: 艾灸穴位图 63 ℃ 作者:xiaosun

文章摘要:

督脉穴位: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等

督脉穴位  
所有的督脉穴位: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  
督脉穴位
督脉循行路线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穴位  
1、长强穴DU1Cháng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穴DU2Yāo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穴DU3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穴DU4Mìngmé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督脉穴位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悬枢穴DU5Xuán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脊中穴DU6Jì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7、中枢穴DU7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穴DU8Jīnsuò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穴DU9Zhì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穴DU10Líng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穴DU11Shén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穴DU12Shēnzhù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穴DU13Táo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配伍: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4、大椎穴DU14Dàzhuī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5、哑门穴DU15Yǎmén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6、风府穴DU16Fēngfǔ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7、脑户穴DU17Nǎohù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配伍: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穴DU18Qiángjiān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顶穴DU19Hòu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配玉枕、颔厌治风眩;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配风池治脱发。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百会穴DU20Bǎi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1、前顶穴DU21Qián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前0.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配伍: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督脉穴位
22、囟会穴DU22Xìng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配伍: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23、上星穴DU23Shàngxī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4、神庭穴DU24Shént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配伍:配行间治目泪出;配囟会治中风不语;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配水沟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配太冲、太溪、阴郄、风池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5、素髎穴DU25Sùliáo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配伍: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穴DU26Shuǐgōu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7、兑端穴DU27Duìduān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  
配伍:配本神治癫痫呕沫;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28、龈交穴DU28Yínjiāo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解剖: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配伍:配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督脉的作用  
脊柱强直、角弓  
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劂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主治病症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督脉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督脉参考:督脉之络  
《奇经八脉考》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肛门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阴部散络阴器或阴茎,下合于肛门,在肛门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阴部、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不通得病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痠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打通督脉循行路线图  
打通督脉治疗颈肩腰腿痛  
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以下的经历:一觉醒来脖子疼痛不能动了,搬东西时突然腰部不敢动了;一次长时间乘车后出现腰臀部疼痛,等等。据统计,超过80%的人在一生中有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质增生症等病史。  
确实,颈肩腰腿痛是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已可高达正常人群的一半多,而且其发病年龄也由中老年逐渐向青少年人群发展,呈低龄化趋势发病。  
得了颈肩腰腿痛以后,继续久坐久站,或者过劳、过逸,导致筋骨进一步受损;正确对待颈肩腰腿痛的认知观是,首先要重视它,并请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确定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等,然后进行必要干预或者治疗。  
临床发现,患有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往往与平时坐、站、卧等姿势不正确有关系,或者存在久坐久站、不恰当用力等,甚至有一些患者是因为锻炼时用力不当或者姿势失当造成的。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脊柱不正。脊柱除了有支撑我们身体体重的作用外,还有传导力和分解力的作用。  
不正确的姿势,都可以导致某一部分肌肉、韧带持续特别紧张,而另一部分肌肉、韧带可能处于代偿性兴奋。一个持续持久的不正确姿势,可以导致脊柱某些区段出现肌肉紧张、组织劳损,甚至出现“筋出槽”“椎体不稳定”“小关节紊乱”等病理状态,出现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等,从而出现颈肩腰腿疼痛,甚至其他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采用穴位针灸刺激,达到减轻疼痛,促使组织恢复的目的。但建议不要去找“江湖医生”,因为按压的力度不适当,轻了作用不大,重了会对组织造成新的损害。有条件,可适当用颈围、腰围等,帮助限制活动范围,缓解椎间隙内的压力,增加支撑力量。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温灸、拔火罐、刮痧等。目的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帮助肌肉松弛,最终达到减轻疼痛,促使组织恢复的目的。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讲,如果出现胃肠不适、呼吸不畅等,也要考虑是否是脊柱相关疾病,不要盲目吃胃药等。

相关内容推荐

与”督脉穴位“相关图片

推荐阅读
女福穴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女福穴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女福穴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处,肌肉微凸,极易辩认,女福穴止痛效果强,十分钟内解除产妇宫缩痛,极其效验,可治妇女痛经病,宫缩痛,接扎手术后遗症。...

艾灸腿部关节炎学位图

艾灸腿部关节炎学位图

老寒腿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之一,经常是变现为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无力,腿冷膝凉,非常不便于我们下蹲和走远路,老寒腿是属于老年退行性病变,主要是因为我们肝肾之气不足,不...

宣肺理气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宣肺理气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经常会有咳嗽、流涕、气喘等症状。研究表明:刺激人体穴位可以滋阴润肺、宣肺通窍、调理肺气,在预防肺部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

百科 艾草 技术 培训 加盟 穴位 资讯 学习 产品 图片 专题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1105587936,我们会在36小时内删除。特别声明: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提醒:本站由于资料众多,难免有部分资料出错或者表述未清楚,感谢各位专家指导,本站将继续努力!

Copyright © 2018-2023 艾灸TOP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