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免费配穴指导,有任何关于艾灸方面的问题或配穴都可联系或留言。微信: aijiutop1 (←长按复制)

当前位置:艾灸TOP网首页>艾灸穴位 >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 内科疾病 >

胁痛艾灸穴位及调理方法

来源: 内科疾病 76 ℃ 作者:大圣

文章摘要:

胁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外伤岔气等。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概述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所过,故胁肋疼痛多与肝胆疾患有关。其病因多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体虚久病或外伤。  

胁痛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外伤岔气等。  
胁痛病因与症状  
(1)邪犯少阳:胁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滑,脉弦。  
(2)痰饮内阻:胸肋胀痛,悬饮,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或沉滑。  
(3)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痛无定处,疼痛每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脘腹胀满,胸闷不舒,善太息,饮食减少,舌苔薄,脉弦。  
(4)瘀血阻络:胁痛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胁肋下或有积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5)肝胆湿热:胁肋胀满,胸闷纳呆,口苦心烦,恶心呕吐,目赤或黄疽,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6)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休,心中烦热,头目眩晕,或两目昏花,视物不清,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胁痛
胁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邪犯少阳胁痛与痰饮内阻胁痛:二者一为表证,一为里证。邪犯少阳或风寒之邪直犯少阳经,或太阳传入少阳所致。少阳经脉布于两胁,寒邪外袭,少阳经气不利,邪后半表半里,其辨证要点为:胁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痰饮内阻胁痛。多因中阳素虚,又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伤,而使肺失通调,脾运转输无权,肾的蒸化失司,三者互为影响,水饮稽留,流注胁间,气机升降失调,故胸胁疼痛。其辨证要点:胸胁痛,气短息促,咳唾、转侧、呼吸时胁痛加重。  
(2)肝郁气滞胁痛与瘀血阻络胁痛:二者皆为实证,一为气郁一为血瘀。肝郁气结胁痛多因情志不舒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失职,而致肝气郁结,则胁肋胀痛,其疼痛随情志的变化而有所增减瘀血阻络胁痛,多因平素有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病久入络,血流不畅,则瘀血停着。胁络痹阻,则胸胁刺痛,固定不移。二者的鉴别要点为:肝气郁滞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游走不定,或见胸闷,善太息,情志不舒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血瘀阻络胁痛,多为刺痛,痛有定处,或见积块,舌质紫黔有瘀斑等瘀血的症状。  
(3)肝胆湿热胁痛与肝阴不足胁痛:前者为实热证,后者为阴虚证。前者多因湿热外侵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湿从热化,侵及肝胆,使肝胆失去疏泄条达之功,而引起胁痛。后者因肝郁化火伤阴,或由肾阴不足波及肝阴,或因血虚不能养肝,肝阴不足,肝络失于濡养则导致胁肋隐隐作痛。二者的辩证要点为:肝胆湿热胁痛,临床多见胁痛剧烈,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肝阴不足胁痛为胁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艾灸疗法  
取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太冲、章门、期门、照海、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乳根、不容、天枢、气冲、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

相关内容推荐

与”胁痛艾灸穴位及调理方法“相关图片

最新阅读
艾灸穴位| 人体穴位 |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 十二经络 | 穴位治百病 | 穴位专题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1105587936,我们会在36小时内删除。特别声明: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提醒:本站由于资料众多,难免有部分资料出错或者表述未清楚,感谢各位专家指导,本站将继续努力!

Copyright © 2018-2023 艾灸TOP www.aijiuto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3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