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呕吐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贲门痉孪、幽门痉孪或梗阻、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痛、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
呕吐概述
呕吐,是指胃中食物或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与干呕一样,均为胃气上逆所出现的症状。本症多由外邪浸袭、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引起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贲门痉孪、幽门痉孪或梗阻、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痛、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

呕吐病因与症状
(1)外邪袭胃: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呕吐,发热重,恶风或不恶风,头痛,身重,脘闷恶心,舌苔白腻或黄,脉浮而数等症状。
(2)胃中寒冷:呕吐,反胃,胃脘痞闷,胃痛,嗳气,畏冷,形瘦肢困,舌淡,脉弱。或胃痛甚,呕吐可先出清水,后吐出所食之物,以吐出为快。
(3)胃中热盛:呕吐,嗳腐吞酸,口臭,脘闷,尿赤,便秘,舌苔黄或腻,脉象弦或滑有力。
(4)饮食积滞:呕吐,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厌闻食臭,恶食,恶心,每以呕出为快,舌淡,苔薄白,脉象可正常。
(5)肝胃不和:呕吐时作,但吐出物量不多,胸闷脘痞,胸胁疼痛,口苦,苔黄,脉弦。
(6)胃阴亏虚:呕吐剧烈,先吐出食物,食物吐尽继之清水,清水吐尽继之胆汁,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渴不能饮,咽干,舌红,脉象细弱。
呕吐病因分析与诊断
(1)外邪袭胃呕吐:寒邪外束肌表,卫阳不得发越,气无从外越而上塞,或暑湿伤卫者,则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脘腹痞闷、纳呆、身重、肢困、或口中甜腻,或大便溏泄,舌苔腻等症状。
(2)胃中寒冷呕吐与胃中热盛呕吐:前者,因素体中焦脾胃阳虚,或暴食生冷而重伐胃阳,而脘胃疼痛,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脉弱等症状。后者因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湿热内蕴中焦,症见脘胃疼痛剧烈,呕吐亦剧,以吐出为快,吞酸、腐、口臭、脘闷、便秘、苔黄等胃热表现。
(3)饮食积滞呕吐与肝胃不和呕吐:前者起病急,病程短,呕吐而厌食,以吐出为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因肝郁不舒,横逆犯胃,呕吐恶心频频,但症状不甚剧烈,兼有胸闷、脘痞、胁痛、口苦、脉结等症状。
(4)胃阴亏虚呕吐:热病或久病,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或术后,阴液不足,胃中虚热上逆而呕:或剧烈呕吐不愈,复伤胃阴,而致虚火上逆,呕吐愈剧,甚至滴水不入,呕吐之外,必见口干欲饮,舌红少津等症状。
艾灸疗法
取大陵、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太冲、章门、期门、照海、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乳根、不容、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
大包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脾之大络”,有“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五脏六腑,无所不包”之意。按揉大包的好处刺激大包穴能起到健脾养血,通经活络,除湿化痰,祛瘀止痛之效,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退行性变等引起的关节疼痛、疲软、乏力等病症。临床上运用大包、大杼、肾俞等穴位结合治疗早期类分湿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期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活动,防治关节畸形。另外,临床上大包穴亦可治疗胸胁痛、气喘、急性扭伤等。 ...
环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环跳穴位于人体的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环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环跳穴位于人体的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按摩环跳穴的功效:缓解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跨疼痛、挫闪腰疼、遍身风疹、膝踝肿痛不能转侧等,健脾益气、祛风化湿、强健腰膝、益气壮阳。...
阅读全文>>
2020-07-25 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