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问题解答*免费配穴指导,有任何关于艾灸方面的问题可联系。微信: aijiutop1 (←长按复制)

当前位置:艾灸TOP网 > 艾灸疗法 >

隔蒜灸

来源: 艾灸疗法 98 ℃ 作者:大圣

文章摘要: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以蒜作为隔物进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两种。本法首载于晋代的《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以蒜作为隔物进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隔蒜片和隔蒜泥灸两种。本法首载于晋代的《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选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外科精要·论隔蒜灸得效第五》,“凡疮初发一二日,须用大颗独蒜切片三分浓,贴疽顶,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壮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疮溃则贴神异膏。”

隔蒜灸

【功效】
消肿,散结,拔毒,止痛。
【适应症】
用于阴疽流注、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瘰疠、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疣及腹中积块、肺痨等症。
【施灸准备】
大艾炷,鲜独头蒜,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隔蒜片灸:取新鲜紫皮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2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穿刺数孔,放在施灸的穴位上或患处(最好放在疮头上,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上置艾炷点燃灸之,艾炷如黄豆大,每灸3~5壮后可更换蒜片,继续施灸。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为度。为了防止灼痛起泡,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蒜片。对痈、疽、疮、疖等,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知痛者灸至不知痛为度。换艾炷不换蒜片,每日灸1~2次,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初发者可消肿,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促使其早日愈合。
隔蒜泥灸:①取新鲜紫皮大蒜适量,捣如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最好放在疮头上,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蒜泥,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泡为度。②取新鲜紫皮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至腰俞),宽约2cm,厚约0.5cm,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腰俞等穴数十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痨。
【注意事项】
(1)由于此灸法可能会遗留瘢痕,所以不适宜用于头面等部位的灸疗。
(2)因为大蒜对皮肤具有刺激性,所以皮肤过敏者慎用。
(3)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勿感外邪,以利恢复。
【经验辑要】
(1)《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选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
(2)《外科精要》:①“凡疮初发一二日,须用大颗独蒜切片三分浓,贴疽顶,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壮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疮溃则贴神异膏。”②“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
(3)《景岳全书》:“常治发背脑疽势盛者,更用隔蒜灸之。”
(4)《医宗金鉴》:“初宜服仙方活命饮,及隔蒜灸之,令疮速溃。”
(5)《食物本草会纂》:“治一切肿毒,用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
(6)《简易方论》:“治小儿脐风,取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
(7)《三因极》:①“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处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②“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浓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粟米头子,便用独头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浓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
(8)《外科正宗》:“阴疮日数多,艾炷恐不及事,以蒜捣烂铺于疮上,以艾亦铺蒜上,点火灸之。”
(9)《医心方》引《录验方》:“取大蒜作饼灸疮上愈。”
(10)《类经图翼》:“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11)《疡医大全》:“灸身上诸毒并疬串久不收口者,独蒜一个,加雄黄不拘多少,共捣成饼,贴之,将艾放饼上,灸一壮即愈。”
(12)《寿世保元》:“灸疔疮,用大蒜烂捣成膏,涂疔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
(13)《千金要方》“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帖疬子上灸之。”
(14)《理瀹骈文》:“用丁香、木香、沉香、肉桂各等分,麝香减半,加白芷、苏叶、姜黄、血竭,研末,以米汤调作饼。先铺蒜泥,再放饼灸。”
(15)《万病回春》:“凡人初觉痈疽发背、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疽头处。取大蒜切成片,如三个铜钱浓,安在头上,用火艾壮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方发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用大蒜捣成膏作饼子,铺疮头上,聚艾烧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发赤肿,内有一粒,黄如粟米者,即用独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脓自溃也。”
(16)《医说》:“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伏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最大蒜切成片,如三钱厚薄,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片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粟米大头子,使用独蒜头,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薄,正安于疮上。却用艾于蒜上灸三七壮,多至四十九壮。”
(17)《医学入门》:“凡头上痈疽,宜服降火化痰、消肿托里之药,不可针灸,惟初起隔蒜灸之则可,但艾炷宜小而少。”
(18)《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一次。”
(19)《灸法》:“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五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灸法备注】
大蒜别名胡蒜、葫。其性味辛温喜散,入脾、肾、胃、肺、大肠经,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的功效。所以隔蒜灸和艾火灸相并用可治疗痈疽、疮毒等病症。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蒜中有多种含硫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大蒜在古代就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帖疬子上灸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谓治痈疽肿毒:“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这里不仅说明大蒜可以消肿,而且阐述了一种灸法,隔蒜片灸。另外,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用大蒜捣成膏作饼子,铺疮头上,聚艾烧之,亦能安也。”即隔蒜泥饼灸。随后此灸法又衍生出隔蒜药饼灸法,如明代的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阐述:“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现代医学又在古代的灸治基本上将其发展为铺灸,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相关内容推荐

与”隔蒜灸“相关图片

推荐阅读
艾灸治疗"膝关节炎"的方法

艾灸治疗"膝关节炎"的方法

艾灸的驱寒效果我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艾灸对于膝关节炎是不二之选。取穴:痛点和肾俞穴,艾灸取穴为膝关节周围和局部压痛点和肾俞穴,可以选择用隔姜灸,也可以选择清艾条温和灸...

艾灸三阴焦的好处

艾灸三阴焦的好处

三阴焦(交)是人体一个穴位,对其进行艾灸有助于调和气血以及通经活络。三阴交不仅是在艾灸的时候经常用到,在针灸的时候叶常用。对三阴交做艾灸可调经止痛,还有安神的效果。艾灸三阴交的好处,还有哪些呢?艾灸三阴交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的广泛,有的人可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说常见的癫痫或者是神经衰弱,又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等,通过三阴交艾灸能够有疗效。还有一些妇科疾病,向女性月经失调,或者是痛经,亦或者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同样能够艾灸三阴交治疗。...

艾灸疗法大全

艾灸疗法大全

艾灸疗法是指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作为施灸材料,或配合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艾灸的作用及适应证与针刺、药物一样都是十分广泛的,如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的急、慢性病均可辨证施灸。目前临床上以治疗寒证、慢性病及一切阳虚久病者为多。...

百科 艾草 技术 培训 加盟 穴位 资讯 学习 产品 图片 专题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1105587936,我们会在36小时内删除。特别声明: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提醒:本站由于资料众多,难免有部分资料出错或者表述未清楚,感谢各位专家指导,本站将继续努力!

Copyright © 2018-2023 艾灸TOP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33208号